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工业之动力帝国 第150章 我是梁日天 (十八)

自从苏联先于美国把人造卫星弄到天上去之后,怕被斯大林老爹手抖搞死的美利坚,对于宇航的热爱就进入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狂热状态,</p>

这种由生存本能所激发出来热爱,在美国媒体有意识的推波助澜之下,甚至成了美利坚的民族烙印。</p>

新世纪之后,全球顶尖人才流动的大趋势,基本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由传统行业向金融、it、互联网等方向流动。</p>

在美国国内的人力资源行业中有个很有趣的b格鄙视链,类似波音、等传统大公司系列成了美利坚的国民剧,就是这种好感最直观的体现。</p>

新世纪看美国政府和所有权威体制都不顺眼的美国左派,在好奇号火星车登陆之后都一反常态的对政府大唱赞歌,宇航的魅力轻而易举的超越了政治上的分歧和争端。</p>

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梅格·瑞恩对外太空的好感与向往也不例外。</p>

“生于地球、葬在火星~~。”</p>

梅格·瑞恩先是喃喃的重复了一句。</p>

“这句话迟早会被铭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在肯尼迪总统的登月计划之后,唯有规划中的生物圈二号计划可以媲美。”</p>

“过誉了,计划中的事情怎么敢和已经成功了的登月计划比肩,不过我还是忍不住的想说一句,虽然同样是计划,但我的计划要强过生物圈二号计划无数倍。”</p>

九十年代初的生物圈二号计划,可是顶着星际移民、延续文明火种的伟大名头,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前,是全球合作范围最广,也是最受关注的科研计划。</p>

美国媒体甚至认为生物圈二号计划比登月还要伟大,毕竟主导登月的肯尼迪被自己人干掉了,死人得罪也就得罪了,反正又不会开口反驳。</p>

生物圈二号计划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外部几乎全是赞誉之声,梁远算是第一个对这个计划公开发表刺耳言论的“公众人物”。</p>

“据我所知,生物圈二号工程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赞誉,还是第一次有知名的公众人物~~,请允许我提前用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我认为我的报道刊登之后,您将成为您同龄人中最为名声显赫的企业家~”</p>

由于纽壁坚的缘故,海外风格的马屁梁远倒是有了免疫力,听了梅格·瑞恩的言论只是笑着摇了摇头。</p>

“不论怎么说,我们还未成年,好多东西你是不能放出去的,不要怀疑我捍卫个人隐私的决心。”</p>

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消息适合在什么时候放出去梁远早有计划,自然不能由着的意思来,从大数据时代过来的梁远深知,宣传其实是件很精细的事情。</p>

“好吧~,我们先回到主题,能不能举个生物圈二号的具体例子?”</p>

试探失败的梅格·瑞恩也不气馁,笑呵呵的转移了话题。</p>

“文明伊始,人类社会最先诞生的两个职业是什么?”</p>

“狩猎和采集?”</p>

“答对了一半,如果从文明这个角度观察,应该是狩猎和种植。”</p>

“这两个古老的职业和生物圈二号有什么必然的联系?”</p>

“我注意过生物圈二号的科研计划,选拔出来的团队成员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电子等多众领域的复合型精英,每个人都非常具有想象力和执行力,问题在于一切都封闭的生物圈二号中,他们吃什么?靠方便面和压缩饼干生活到世界末日?他们会种地么??他们能分清红薯和马铃薯的生长期么?”</p>

“还是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实验,就是为了重现史前时代的刀耕火种?”</p>

坑爹的生物圈二号选择人员时都是科研精英,结果进去了之后没有会种地的,除了红薯其他作物全部绝收,第一年整个小组差点没饿死在里边。</p>

后来外部支援团队从孟加拉请了一个种了三十年地的老农,把专业农民送进去之后,生物圈二号的实验才得以继续了下去。</p>

梁远所说的这点相当于思维的死角,说破了自然就会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梅格·瑞恩本身又在媒体行业工作,对于生物圈二号这种热点中的热点非常很了解,想了想正在做准备的团队成员名单,还真没有会种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