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第 85 章

他战斗部队中兵力也相应短缺:

例如,pào兵营中仅有两个shè击连,而不是3个连。由于兵力短缺,4个师的平均作战能力仅仅达到百分之七

十左右。

尽管这4个师如此虚弱,但它们却代表了美国在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的全部地面力量。因此,杜鲁

门允许麦克阿瑟动用任何以及全部远东军队的决定表明,美国就其整个军事力量来说,在朝鲜的投入已是

令人敬畏的。随着麦克阿瑟要求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以满足战斗的需要,美国在朝鲜的军力投入就更大

了。

在二战之后的若干年里,美国有条不紊地蓄意使自己处于这样一种虚弱状态,部分原因是战后人们迫

切要求“将孩子带回家园”,这一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原子弹带来的虚假安全。1949年9

月,美国消息人士证实苏联已bàozhà了一种核装置,此时,这种安全便被证明是短暂的。第三个原因是许多

美国人的那种传统孤立主义。跟苏联展开的谈判以及一种早已过时的看法强化了这一态度。许多美国人认

为,再次退回到美国的两大洋之后,就可以某种方式避免世界其他地方的问题。

杜鲁门总统本人使这些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了。戴维?s?麦克莱lun曾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作过jīng辟

的分析,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在军事战略和规划方面国务院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杜鲁门每年都在

增加文职政府的开支,只把剩下的钱投到军事上去。其结果是,各军种之间对人为的任意预算中的相对份

额展开了无休止的争夺。恰如麦克莱lun所言:“是把钱花在地面部队上,还是花在空中力量上,美国人民

和国会都倾向于选择空中力量。”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国的战略几乎全部以原子武器为依托:如果发

生战争,就主要依靠空中力量,用原子弹进攻苏联。

这面原子盾牌在美国垄断原子弹之时,甚至在后来双方的核打击及破坏力量等同之时,似乎是安全可

靠的。然而朝鲜之战将要表明,这一战略只有在避免同俄国发生重大冲突时才会派上用场,在对付较小的

危机和冲突时便毫无用处。虽然也有许多有关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的议论,但仅这一决策的政治危害就足以

阻止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去动用原子武器,更不用说在道义上也会引起世界的反感。朝鲜证明,只有在美国

的战略或军事地位处于极其严峻的形势之下,不使用原子弹就不能恢复到可以忍受的状态之时,才能够使

用大规模杀伤xing核武器。事实上这意味着,只有在局势威胁到了美国的完整或美国的根本利益之时,才可

动用核武器。小规模的战争,无论对美国的作战人员来说有多么残酷,代价有多么惨重,都不构成使用核

武器的理由。

因此可以说,北朝鲜人是躲在美国的核盾牌之下,来打击美国的最薄弱之点常规地面部队。所以

北朝鲜的行动,尽管显然是一场危险的豪赌,却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狂妄一个900万人口的国家,跟地

球上最强大的美国对抗,而美国所拥有的核能力,足可以将朝鲜的大部分人和几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摧毁

。北朝鲜人并不知道美国将会断然放弃使用原子弹,不过他们可以有理由地相信美国会那样做。

迪安?艾奇逊1949年成为国务卿之时,就意识到美国过于依赖原子武器,而在“常规武器”方面,尤

其是普通地面力量,却虚弱到了危险的地步。1950年初,他曾通过杜鲁门作出一项决定,下令对美国过分

依赖核武器进行全面检查。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均衡的军事编制。但是直到1950年6月,情

况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那时美国拥有10个战斗师,另有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驻扎在德国,还有9个独立的团级战斗队。这些

部队大部分都达不到规定的兵员。除此之外,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舰载部队中还有不到一个海军师的作战兵

力。

最初投入战斗的几个师兵员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导致五角大楼开始大肆重新调配军官,并从非戒备状

态的部队中征调兵力,补充到准备战斗的队伍中去。与此同时,无数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部队,以及成千

上万尚未分配到预备役队伍中的预备役军人都被召集起来,匆匆派往世界各地补缺,但大部分是去补朝鲜

的空缺。许多曾在二战期间服过役的军官和未受任命的军官也都重新披上了军衣。他们很快就得到了“再

服兵役者”的绰号。显而易见,对于那些曾经服过兵役的人来说,再服兵役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大多数从

未服过兵役的成年男子,此时要么在重新征兵中推迟服役,要么已经超过了应征年龄。而“再服兵役者”

却不能这样。成千上万的退伍军官和军士都已三十多岁,许多已经四十出头,他们被强行从各自的平民职

业中征调出来,投入到了第二次战争之中。这些人中有很多死在了疆场。然而作为一个群体,这批再服兵

役者显示出了职业军人的品格和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靠训练新人是决不会如此迅速地获得的。

另一种不公平现象来自美国的以下做法,他们把一支支军事分遣队当作一艘艘lún船来看待,里面装一

些军官和士兵,使数量、技能和军阶达到一定水准即算完事。而不是让临时组织到一起的群体,经过长时

期的合作jiāo往,以产生同志间的友谊、忠诚、亲密和相互依赖之感。正如传统的军队用语所言(用以解释

任何有悖逻辑的军事实践),这种做法是“军务之急需”,从而不得采用其他任何兵员补充制度。然而这

一做法在朝鲜战争中削弱了美国的军事组织,部队中的士兵几乎没有什么持久感,也常常缺乏身份感,对

一同服役而不认识的士兵也没有忠诚可言。这种局面在战争初期尤为严重,因为许多部队中的兵员被调拨

出去,以充实其他仓促做好战斗准备的部队。分配到一支队伍中的士兵,也许会在几小时之内被匆匆派遣

到数百或数千英里之外的另一支队伍中,而他在那里可能连一个人都不认识。

在朝鲜的这种兵员补充制度被官方称作“管道”制,这一名称说明了此种制度缺乏感情、丧失人xing的

本质。然而“管道”制仅仅是各个兵种当中存在的一种深刻得多的观念的外在表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

素是lún船或部队,而不是其中的士兵。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制度跟英国军队的传统做法正好形成了对照。

英军是在一个团里为官兵营造一个家园,团中各营都尽可能地保持完整。在实践中,美国制度意味着一支

部队在作战条件下也许会存在数周或数月之久,而部队中的士兵则可以lún换调进调出。英国的做法是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