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万道长途 第一千零七章 灵道之秘 北极的真相

每个胖子体内都隐藏着一个瘦子。

每块石头里都躲着一座雕塑。

千古绝句就摆在那里,只等有个人把他从字海词山中挖掘出来。

画卷一直就存在于心里,画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对心中的图案的拙劣模仿。

那就是‘灵’。

说‘心灵’,便是由此,万物之精明者称灵。

精,明,意思是闪耀的精华,是万物剔除了杂质之后中间的那部分核心。

在凡俗的外壳褪去之后,留下的便是‘永恒’的显化,是最纯粹的精髓。

李启抓住了这一点。

然后……

他的精神在这一瞬扭转了。

整个北极,反转了过来。

这一刹那,李启来到了某个无法形容的领域。

这里……也是诸天?

还是说,这里也是单纯的北极吗?

但这里不太一样。

这里有着和北极一样的风景,但这些风景有些不太对劲。

光怪陆离,李启只能这么形容。

仿佛是历史之中,书籍之中,画卷之中的一幕幕风景被提取到了现在,厚重的风景展现出它的神圣和伟大!

没有人能够不被这样的场景震撼到,因为这一幕存在于所有的历史之中。

设想一下,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历史是否是‘重复’?

一幕幕的‘美丽’,实际上都是同一件事的不断重复而已吗?

一个个传奇英雄们,那些壮阔的气势,这般的荣耀,带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带领着伟大时代的英雄们越过澎湃的大海,穿过沙漠,他们是满腔热血的渴望,是天国的影子,宏伟的历史宣告了奇迹的化身。

这些历史,美丽吗?宏伟吗?

可是,若说他们都是同一件事的反复,那么,将这‘一件事’展现在面前,那又该是多么的美丽呢?

此刻,李启所看见的,就是如此。

他看见了所有不断重复的美景之中那‘最美的精华’。

该怎么形容呢?

比如说,某一个艺术家,他的画带着很明显的个人风格。

一看,大家就知道“这肯定是这个画家画的,就算不是,也是模仿他画的”。

为什么呢?

明明他画的都是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题材,可就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他画的。

因为,他有着独一无二的‘画风’。

什么是‘画风’?

将所有的画作特点转化为的特殊理念,一种创作之中的‘灵’,就被称之为‘画风’。

那么,如果抛开所有的‘画作’,抛开那些‘实体存在’,单纯的去欣赏‘画风’,那么……‘画风’是什么样子的?

而此刻李启看见的,就是如此。

以灵魂,理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事物,抽象到极致的‘思想’,只要将这里的‘理念’在现实世界重现出来,便能创造出‘画风’一模一样的作品,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百幅一万幅甚至是一亿幅一样画风的作品。

这这是真正的‘抽象’,把一幅画作,抽象成了理念,抽象成了数学甚至是逻辑本身,抽象成了一切具象的现实都无法表现出来的情况。

很多抽象派的艺术,追求的就是将‘美’从具体的事物之中抽出来,然后再现,就这点看来,说这一瞬间是抽象派的至高终点也不为过,这是将艺术的美做到了最纯粹的抽象。

每一个艺术家的所有作品,其中共同的美,都在这里被描述了出来,并且可以完美重现,还有比这更艺术的抽象派作品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此纯粹的理念,这就是‘灵道’所在的世界。

只是,当李启看见这一切之后,却只是抽了抽嘴角。

真是……无稽之谈。

他环顾四周,在这个纯粹理念所构筑的‘北极’,在这个‘现实北极的背面’,李启终于找到了灵道的老巢。

这是一个抽象的北极,一个没有任何具体实在,只存在抽象概念的地方。

眼睛,耳朵,触觉,在这里都没有丝毫的作用,因为这里没有光,没有声音,也没有任何可以触碰到的物质。

在这里进行感知,只能靠‘心’。

什么是‘心’?

别问,问的出来就不是‘心’了。

这是一种先验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理解,天生就知道的知识,每个人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理解‘心’是什么,没必要进行讲述和传授。

李启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但他还是有些嗤之以鼻。

灵道依然在寻找事物的共性,事物的本质,这在李启看来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毫无意义的事情。

事物没有本质,或者说,事物本身就是自己的本质。

不过……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

李启扫视周围,可以清晰的发现,灵道并没有追求‘绝对唯一的终极理念’这么个东西。

‘理念’有很多种,互相可以冲突,也可以和谐相处,尽管理念是从事物之中抽离而出的,但并不是绝对。

依靠着这种抽离而出的理念,李启已经明白了北极的存在形式。

原来,之所以找不到北极,是因为李启将自己的存在抽离的不够,他实在是太‘具象’了。

当他从北伽的内心中察觉到了那一股“战胜了他自己最狂热的感情和最大的恐惧的力量”的时候,他才终于发现了‘灵’的存在。

“找很久了吧?”这个时候,一个‘信息’出现在了李启耳畔。

“六百年而已。”李启笑笑。

对二品而言,六百年只不过是打个盹的时间,实在是算不上有多久。

“你怎么看?”那声音又问道。

“没什么好看的,对了,你是?”

“我叫明乐山,你是,李启,对吧?”